进村的是快件 出村的是产业——快递下乡10年成果与未来展望

2024年11月08日    中国邮政快递报

“在云南,老人们学会网购,享受着购物的便利;在黑龙江,村民不再因取件路途遥远和雪天路滑而发愁;在湖南,快递服务站成为子女关心留守老人的纽带;在河北,平泉深山特有的美味,依靠快递的帮助走出深山。”

在“最后一公里”大会的互动环节,中国快递协会副秘书长董晓云开心地和与会者分享着她10年来在农村看到的快递服务场景。

2014年,国家邮政局启动快递下乡工程,推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。10年里,农村快递发生了哪些变化?又遇到哪些挑战?未来10年又将如何发展?

十年成果

村里货车少了 快递三轮多了

“10年里,农村快递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,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地转型升级。”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任王岳含从4方面深切感受到了变化: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红利越来越多、基层设施网络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、业态融合形成互助共进的良好局面、农民用邮幸福感极大提升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不仅是行业性的工程,更是一个政治工程,一个民心工程。

王岳含感受到的变化,在一颗小小的山东滨州冬枣上得到了具象化。从前,滨州冬枣销售渠道狭窄,基本通过大货车运往外地的批发市场,再到超市和消费者手中。如今,50%的冬枣在线上售出,依靠快递直接送达消费者家门口。“大货车变快递车,不仅是运输方式的变化,还有销售模式的更新和资源配置的优化,注定会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。”滨州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杨登峰说。

“进村的是快件,出村的是产业。”廊坊市邮政管理局局长张惠荣用数据讲述河北农村的10年之变。今年前9个月,河北省农村快递业务量增幅为89.6%,农村投递量增幅为66.4%。“快递业务量和投递量的变化反映出老百姓消费能力提升,农村经济活力满满,业务量的大幅增长离不开产业的支撑,产业的兴旺发展必会造福于民。”张惠荣说。

“10年前,农村快递网络不完善,加之件少,进村是个大难题,人们都说快递止步于乡镇。10年后,在福建闽西山区的一个快递服务站,负责人既是邮递员,还是快递员、客运司机和道路巡检员。”董晓云说,各地不断探索,进村模式逐渐多样化,将邮政的乡村服务代办点、快递服务站和乡村客运三方场景整合到一起就是一种方式。越来越多的村民不用出村就能收取快件,快递网点在农村生存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。

探讨发展

与其“输血” 不如“造血”

船行大海,难免风浪。当前快递进村工作仍面临着难题,嘉宾们一起探索,共商未来。

快宝(上海)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明认为,从最初在农村站点推广APP都有难度,到现在不少农村站点的自动化扫描、分拣设备都具有了一定基础,但农村物流还存在规模较小、发展不均衡、投入产出比失衡的问题。“有些地方,快件只送到乡镇,并未真正实现进村,还有些地方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客货邮融合等机制,但包裹流转量较小,难以长久支撑。”周明说。

“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工程,虽然现在已经建成30多万个服务站,但是其中很多是靠着政府投资和补贴支撑,当3年之后补贴停止,这些服务站是不是可以独立运营?”王岳含一针见血地指出农村快递服务站面临的生存问题。

“建点容易,生存困难。建立起来的网点如何能长久生存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。”张惠荣认为,与其依靠政府“输血”,不如让网点本身拥有“造血”能力,快件量就是网点“造血”的关键。2016年,廊坊农村地区的快件收派比是1∶3.82,今年前三季度是1∶1.16。这说明揽件量增长,有效缓解农村末端网点的生存压力。所以要大力发展当地产业,让地方产业与快递互为支撑。“当然,现阶段行业‘内卷’严重,对末端派费的影响较大,让本就经营不稳定的末端网点雪上加霜,这也很考验管理部门和市场主体的智慧。”张惠荣说。

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,更好地满足农村消费者对快递服务的需求是我们奋斗和努力的方向,我们相信农村快递发展会越来越好。”董晓云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