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1日上午9时,《中国邮政快递报》记者走进北京中通云岗网点分拣场地,宽敞、整洁,一条长长的伸缩机安静地等待着下一次进港件的到来。
“快递员8点之前就全部出发了。”北京中通云岗网点负责人罗朝阳介绍,该网点日均进港量4万件左右,预计从12日有30%以上的增量。“我们建了30多个驿站、120组智能快件箱,可以有效提升派送效率。”
在派件规模日益增长、盈利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,北京中通云岗网点如何保持派件效率和盈利水平,记者带你进一步探索。
化整为零缓解派送压力
“这只是我们场地的一部分。”罗朝阳介绍,在寸土寸金的北京,场地租金成本和面积限制是快递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难题。“我们将原来集中分拣的场地变成3个,分布在派送区域不同的位置,这样就缓解了场地受限的问题,也能提高派送效率。”
依托3个分拣场地,罗朝阳采取多元化的派送方式,宅递、箱递、站递大约各占1/3。6名货车司机负责30多个驿站的接驳工作,50多名快递员负责箱递和宅递工作。
“相比智能快件箱,驿站的容量更大,却受营业时间的限制。”罗朝阳说,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,上班族回家晚是一个重要特点,但很多驿站21时以前就停止营业,造成很多晚归族不能及时拿到快件。“所以我们将智能快件箱作为发展的重点。”
2020年开始,罗朝阳投资500多万元在其片区铺设了120组智能快件箱,共计2万个格口。运营4年以来,已经收回成本80%,预计明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。而智能快件箱的使用年限在10年左右。
“我们与第三方智能快件箱的不同点在于,他们是盈利的手段,我们是满足自身派送的需求。”罗朝阳说,智能快件箱也对其他快递企业开放,目前自用与他用各占一半。
绿色转型降低综合成本
在云岗网点,一台无人车静静地停在角落里。罗朝阳说,“双11”之前试用了一周,因为上路权的问题暂停使用。“北京亦庄、门头沟等区域已经探索无人车上路,我们正在积极沟通,希望能够早日上路。”
“我们的派送主力是80后,年轻人不愿意干快递。”罗朝阳说,在高峰期和节假日,用工贵、用工难问题尤其突出,无人化是必然趋势。无人车主要承担网点到驿站的接驳工作,从实验的结果来看,1台车1天可以完成4个驿站的任务,基本可以代替1名接驳司机。1名司机每年工资至少8万元,而无人车的购置成本约5万元,每年技术服务费用1万元左右,电费在1万元左右。“不仅费用降低了,更关键的是它全年无休。”罗朝阳说,无人车以电能为动力,比厢货更加绿色低碳。
在无人车的不远处,有一组智能换电柜。“这是今年9月投入的,跟之前的充电桩模式相比,效率更快、成本更低。”罗朝阳介绍,以往充电,每次需要七八个小时,快递员承担的费用是300元/月,现在只需要2个小时,快递员的成本降为200元/月,网点每月节省的费用也在2000元左右。按照1∶1.3的比例,中通云岗网点配置了70组电池,快递员1分钟即可完成换电。“通过换电模式,我们节约了成本、提高了效率,安全隐患也降低了。”
除此之外,云岗网点还积极落实绿色包装要求。目前,该网点每天使用约200个塑料包装,全部为可降解塑料袋。“成本从0.15元提高到0.3元,但绿色发展是我们应尽的义务。”罗朝阳说。
正因为不断尝试,云岗网点在前不久被中国快递协会评为“绿色快递示范站点”。
多元发展提升盈利能力
快递业竞争日趋激烈,北京这样一个以派件为主的城市,行业早已微利化。从业19年的罗朝阳早早感受到了行业竞争和地域情况带来的压力。
“2013年,我们每天的揽收量就超过了2万件,但也很快感受到过山车的变化。”罗朝阳说,前些年北京进行非首都功能疏解,业务量在2017年开始迅速下降,直到现在日均揽收量只有2000件。
如何应对这种变化?罗朝阳敏锐地抓住了新商机。2014年,行业开始推广电子运单,他就是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电子运单的使用,前提是要有打印机,结果是会带来一系列的智能化变革。罗朝阳以打印机为突破口,部署末端网点需要的各类智能化装备,2017年销售额突破了800万元。
“大到交叉带,小到PDA,末端需要什么,我们就卖什么。”罗朝阳说,他有两方面的优势。一是在一线工作,对网点的需求非常了解;二是有19年的从业经验,与北京多个网点关系密切,销售渠道顺畅。
为更好地满足网点需求,罗朝阳培养了一个设备安装、维修团队。团队由1名专业人员带领,快递员则是团队的重要构成部分。“技术人员解决专业问题,快递员负责安装。”罗朝阳说,一般网点都是在淡季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,快递员也在淡季增加了收入。